她是王瑜!
她连续三年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,荣获科技创新类国家级奖项5项,省市级奖项2项,校院级奖项2项;她连续四年担任班级团支书,所带支部荣获校先进团支部;她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优秀三好学生,荣获文体、实践等各类奖项10余项。她投身公益实践,服务社会,大学四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32小时。她,就是王瑜!
王瑜是软件学院2017级的学生,但这份缘分的开始却没有那么美好。“大一上学期我不太适应。”王瑜说。自认为“理科一般,文科不好”、从没有接触过编程的王瑜被C语言等专业科目砸得头晕目眩,甚至产生了恐惧心理。她现在还记得在大一的一次上机考试中,全班只有自己不是满分:“当时班主任都找到我,让我加强代码方面的学习。”高数也是强大的拦路虎,悬在挂科边缘的军事理论更是让她后怕不已。她抱着笨鸟先飞的信念,用加倍的努力交出了大一学年专业平均分86.93、年级前17%的答卷。
“我在清单上第一个写下的事情是中午必须睡半个小时。”王瑜说。
第二个写下的事情往往与学习有关,大一大二课程比较多,便是课程相关的学习。大三面临保研和实习,王瑜为了加强自己的能力,会每天刷两道编程的题目。“剩下三个事情就看自己的需求和当时的任务。”王瑜道,她可能要做PPT、要撰写某个项目的任务书、要去找老师询问问题。王瑜会在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上完成这份清单,这不仅能帮助她约束自己,还能提升她的精神状态。疫情期间,王瑜的状态一度比较颓靡。为了改变这一情况,除了列下每天的学习任务,她还增添读书和锻炼的任务。“老躺着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,会很低沉。”王瑜回忆:“那段时间真的每天都在坚持锻炼,大概锻炼了一个多月。”
“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能一开始比较难以实行,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,养成习惯,还是很容易持续的。”王瑜是一个很有计划并且极富执行力的人,她喜欢提前完成任务,对于赶截止日期深恶痛绝。“一是不能保证完成的质量,要是因为赶时间做不好这一事,那你为什么要做它呢?二是大概率要熬夜,影响第二天的状态。”王瑜这样解释道。
“她从来不赖床。”王瑜的舍友张晴回忆道:“早上基本是‘噌’一下就起来了。”王瑜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她会把每天要做的事写到桌子上的日历里或者笔记本上,张晴路过王瑜的桌子时常可以看见。在张晴看来,王瑜是一个开朗热情、耐心认真的好舍友,同时也经常与同学们互帮互助。
“王瑜会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经验。之前我研究生复试的时候,她帮我看了很多遍PPT,不厌其烦地帮我一点点修改。”张晴说道。
期末复习前,王瑜会和一些关系好的同学一块做题和复习知识点,还用互相提问的形式帮助对方加深记忆,查漏补缺。王瑜的同学任明辉回忆道:“这种提问更像一种‘刁难’——因为一个知识点按正常问你答对了没什么印象,但换个角度问你答不上来,就会印象深刻。”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也活跃了学习气氛。但王瑜不满足于此,在任明辉看来这个知识点已经学得差不多的时候,她还要更进一步。
“有时我做一遍例题就差不多了,她要做几个课后题,还要让我出几个类似的题目。”任明辉这样说道。
王瑜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实验项目。疫情期间,她和同学一起帮助高合社区制作“汇距高合微信小程序”。这个小程序可以发布求助信息、招募社区志愿者、发布社区公告、分享自己的生活、进行订餐服务等。这样既可以减少线下接触,满足防疫要求和及时收发通知,又可以方便社区日常活动,增加就业机会和社区居民归属感。“我很喜欢这种可以实际应用的项目。”在王瑜眼中这是很有意义的。
在志愿活动方面,王瑜也积极参加。疫情期间,王瑜为一位防疫工作人员的子女进行志愿家教辅导,持续了50多天,一共151个小时。那是一位当时在上六年级的小同学,每天下午两点,王瑜为这位同学辅导数学、英语,帮助他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讲解他做错的题目。平均下来每次辅导都至少花费三个小时。
“他的家长还想给我钱,让我继续辅导。”王瑜说道:“但我拒绝了。做这个志愿的初衷是不图回报的,也是为在疫情期间奉献的防疫工作者尽一份感激的心意。”
文字作者 | 孙子茗
编辑排版 | 文艺锦
责任编辑 | 周学飞 任亭钰
👇 👇 👇